www.ypx58.com
18888888888
前不久,一位网友晒出了一张保洁阿姨在公共卫生间一个隔间里休息的照片:在不到两平方米的空间里,堆放着衣服、鞋子等个人物品,旁边是一些清洁工具,靠门的位置有一个凳子。
这张照片引起了网友热议,许多网友也晒出了类似的照片。大家这才发现,原来很多保洁员都没有专门的休息场地。
网友陈女士的照片是在湖北武汉某写字楼公共卫生间里拍的。公共卫生间隔间的门上挂着保洁员的衣服,门口放着两双鞋,旁边的洗手池上摆放着水杯、茶叶、水果。
网友涂女士的照片是在安徽铜陵一家公司宿舍楼里拍的。公共卫生间隔间放着一把红色的凳子,保洁员在这里临时歇脚。
作家张小满在纪实文学作品《我的母亲做保洁》中,讲述了母亲在深圳当保洁员的经历。在母亲工作过的商场、写字楼,都没有为保洁员设置休息间。
张小满:我母亲还在做保洁,即使现在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他们的写字楼也没有改变,他们休息的地方一般在消防楼梯道、工具房,还有厕所的隔间。
保洁阿姨在公共卫生间隔间里休息的场景刺痛了很多人,“给保洁员一个休息空间”成了热搜话题。让人欣慰的是,这样的讨论很快从线上转到了线下,从热议变成了思考和行动。
不久前,上海闵行区的公厕为保洁员们设立了专门的休息室。十五平方米的房间里,设施配置齐全,解决了保洁员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的问题。
上海闵行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工会主席王莉芳:设计方案时,新建公厕就要能保证保洁休息室这个功能实现。但是针对一些老旧公厕,需要重新布局、合理规划,在保证公共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再把休息室功能放进去。
目前,通过改造,上海闵行区有两百七十多座户外公厕,都就近配齐了保洁员休息室。
华东政法大学学生江亦心了解到保洁员们的休息条件后,通过“校长信箱”反映了这一问题。很快,江亦心就收到了回信。
几天后,学校在宿舍区开辟了一间保洁员休息室,里面配备了桌椅、空调、热水器等设施,可以覆盖在宿舍区域工作的绝大多数保洁员。
但仅靠一间休息室,还解决不了全校保洁员的休息难题,江亦心表示还会关注后续进展。
目前,不少地方已经着手为保洁员们设立休息室,但还不算太多。也有人指出了这项工作的难度,比如写字楼、商场寸土寸金,可改造的空间有限;再比如,保洁员们大多数签的是劳务派遣合同,各方面的劳动权益保障都比较弱。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里早就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给保洁员找一个休息区,不是福利,而是一项必须得到尊重的权利。
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上海市环卫公厕职工工间休息室的建设,是由上海市总工会推动完成的,这项工作还被列入了市总工会2023年的实事项目。在上海市总工会的主导下,工间休息室建设,在环卫公厕、公交、地铁等行业铺开。
上海闵行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工会主席王莉芳:我们根据市总工会以及市绿化市容行业工会的相关工作要求推进落实。整个工作从2023年就开始了,通过两年的努力,闵行区基本上全覆盖了保洁休息间的功能。
在浙江杭州,作为3万余名环卫工的主管部门,杭州市城管局多年来一直在推动环卫工休息点的建设,如今已建成262座城管驿站。
保洁员群体遍布商场、写字楼、学校、景区以及企业机关等各个场景。为保洁员建休息室,需要各个行业的自觉行动,同时也离不开工会、劳动监察等部门的推动。
在公共场所中,大家时常都能看到保洁员的身影。但他们忙碌背后所面临的休息时间不足、休息环境差等现实问题,却长期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境地。此次网友呼吁改善他们的休息环境,意味着这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终于在大众视线下被“看见”。这首先就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
不可否认,一些普通劳动者,尤其是那些在苦脏累岗位上的劳动者,缺乏友善的工作环境和休息环境,im电竞官网背后有着复杂原因。抛开一些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也还与一些特定的劳动关系有关。
有专业人士就指出,保洁员多为外包公司的员工,劳动者权益保障本就容易被架空,且流动性较大,再加之“休息空间”在法律上的界定存在标准模糊的尴尬,这些都使得保洁员的休息问题易被忽视。因此,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现实挑战确实不少,但这并不等于“默认”其存在的合理性。
事实上,有些改变未必是做不到,更多是被习惯性忽视所致。如今年3月以来,华东政法大学的多位学生就向学校发出建议,要求在校内设立专属保洁休息室。最终,在多方推动下,半个多月后该校就专门设立了一间保洁就餐室,并在里面配备了桌椅、冰箱、空调等设施。
这表明,即便在现有劳动关系和法律环境下,一些“微改变”依然可以实现。再比如,用人单位和工作场所从保洁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为保洁员设置就近的休息间,这也未尝做不到。前提是,需要真正“看见”并正视他们的需求。
当然,不少保洁员面临的更大的现实问题是,就算有独立休息室,也很少能真正享用到——因为时间不允许。如有的用人单位就以24小时都有可能“被检查”为由,要求保洁员不准闲着;还有的在明明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也要求保洁员不能坐下休息。
这就与用人单位的近乎苛刻的管理规则有关。重新审视这些规则的合理性,乃至合法性,就应纳入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范畴予以新的严肃审视,从制度和法律上,推动一些“行规”更多照拂到劳动者的权益。
此外,保洁员这类职业的劳动者工作环境与休息权的保障,也是与每个人都相关的具有高度外部性的问题。像不冲厕所、随意乱扔等不文明行为,就直接影响到保洁员的工作量。因此,当大家在呼吁用人单位重视保洁员的休息权时,也别忘了从自身做起,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身处一线的普通劳动者,能否得到普遍尊重,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像让保洁员不至于只能在“卫生间最后一个隔间”休息、用餐,这一点放在当前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下来审视,实在不是一个多么高的要求。
当这一现象引发社会的普遍共情,表明改变的共识已经在形成。有了这一基础,各方协力在行动上对保洁员的休息环境等给予力所能及的“优化”,让他们不奢谈体面和尊严,其实是完全可以,也应该做到的。
人是发展的目的,而非手段。让每一个岗位上的劳动者都能享有基本的尊严,不再把一些以牺牲劳动者价值和尊严为代价的行业发展模式视为理所当然,这一点在人口红利业已发生改变的今天,愈发值得全社会的重视。
保洁员的工作处境引发关注,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此外,已有地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让每一个努力奔跑的奋斗者都能被看见、被关爱、受尊重”,有了社会观念的萌芽和公共部门的重视,相信更多的“改变”,可以期待。
申明:如本站文章或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